查看原文
其他

安慰剂效应的“邪恶面”

药师 利维坦 2019-07-03

利维坦按: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同样,如文中所提及的,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也同时存在。而对于安慰剂如何产生作用,目前主要有两个假设:病人期望效应(Subject-expectancy effect)及条件反射。


不过,对于安慰剂是否有益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指出,约有25%丹麦及以色列医生使用安慰剂作为诊断工具,以断定病人的症状是真病还是诈病。批评及辩护双方都同样认为以安慰剂作这样用途是不道德的。有关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及讨论正在进行,而对于医疗应用上使用安慰剂的共识准则,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



文/Brian Resnick

译/药师

校对/沁月

原文/www.vox.com/science-and-health/2017/10/9/16435802/nocebo-effect-medicine-placebo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药师在利维坦发布


图源:Getty Creative Images


安慰剂效应是药物治疗领域中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一。当我们期待一种药能让我们感觉好点的时候,它的确能顺遂心愿。如果我们看到别人通过服药减缓了病情,我们也能这样。


即使病人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医生依然能够观察到安慰剂效应。安慰剂干预的强度越大、费用越昂贵,产生的“治疗”效果越显著。而假手术(医生在病人身上做一些切口并不做任何改变)与单独服用安慰剂药片相比,竟能产生更好的疗效。


但是安慰剂效应却有不为人知的邪恶面:反安慰剂效应当病人依从经验对于药物治疗抱有消极态度时,安慰剂反而会导致一些本不会发生的副作用。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就意味着小小的糖丸甚至都能给你带来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有时会严重到迫使病人退出临床试验。一篇2013年发表在《自然综述》(Nature Reviews)上的文章报道了一项治疗纤维组织肌痛的药物临床试验,其中高达72%的患者退出了试验,原因是安慰剂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www.nature.com/articles/nrd3923)


而他汀类药物作为美国最常用的处方药,主要用于降血脂以及预防心脏病。但是服药期间,病人经常表示会遭遇肌肉酸痛的副作用,甚至有时疼痛感使得病人不得不停止服药,但这一行为又会加剧病人罹患心脏病的风险。有证据表明肌肉疼痛很有可能是一种严重的反安慰剂效应。

(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817%2931075-9/fulltext)


目前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致力于寻找将安慰剂效应最大化的方法,以便医生最大程度上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科学家们也研究了如何最大程度上避免反安慰剂效应。


2017年10月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有趣研究就给我们指明了其中一个方向:当病人被引导相信使用的药比其他药物更便宜时,他们更不容易产生副作用。

(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0/pricier-meds-mean-worse-side-effects-thanks-nocebo-effect)


看起来昂贵的包装如何改变病人对药物副作用的看法


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这项试验中,受试者被告知他们将参与一项新型止痒膏的临床试验,同时这一止痒膏还具有让他们对热更加敏感的副作用。


研究者想知道:他们能否调节反安慰剂效应的威力,以及他们能否通过改变病人的预期来调节药膏给病人带来的疼痛程度。


在安慰剂组中,当受试者获知药物更加昂贵、给药过程更加复杂时,将会产生更强烈的安慰剂效应,研究者由此很好奇这一现象是否对反安慰剂效应也同样适用。


约一半的受试者被引导认为他们使用的药十分昂贵:药物使用光滑的蓝色包装,并被命名为“Solestan”—— 很容易让人想到电视上经常打广告的名牌药物。



剩下的另一半受试者则被告知他们使用的是一种价格低廉且常见的软膏“Imotadil-LeniPharma Creme”,该产品使用丑陋的橙白色包装,让人一看就起鸡皮疙瘩。



一项调查发现,受试者的确认为蓝色包装的药膏与简易包装的相比售价更为昂贵。但事实上,两种药膏均为安慰剂,不含任何有效药物成分。


为了测试药品产生的副作用,研究者将一些药膏涂抹在受试者的胳膊上,然后让一种能产生轻微热量的装置与抹过药膏的皮肤相接触。为了迷惑受试者,研究者还将受试者未经处理的皮肤与相同的机器相连,但只对涂抹了药膏的皮肤进行了加热,这个小把戏目的在于让受试者相信这个软膏的确产生了副作用。


然后试验开始,“昂贵药膏”与“低价药膏”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了相同热度的处理。研究者们不断追问:有多痛呀?


两组的试验结果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使用“昂贵药膏”的受试者们表示他们的痛感更为强烈。



并且这一效应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增强,受试者使用“昂贵药膏”的次数越多——进行的试验次数越多——他们感受到的痛感会更明显。



怎么会这样呢?


与安慰剂效应相似,反安慰剂效应也会受到心理预期的影响。而这也就是研究者认为发生反安慰剂效应的原因。 人们认为更加昂贵的药物会更有效但也会带来更多的皮肤副作用。


研究人员总结道:“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受试者更倾向于认为昂贵的药物含有更多有效成分,因此也会产生更大的副作用。


一些研究人员怀疑,反安慰剂效应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无麸质饮食的盛行。人们认为食用含麸质食物会让他们产生不舒服感觉的负面预期,因此即使他们本身对麸质并不过敏,却依然在食用后感觉不舒服。

(www.thecut.com/2014/05/why-so-many-believe-theyre-gluten-sensitive.html)


研究者们在过去20年中发现,安慰剂效应以及反安慰剂效应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谈论疾病症状的方式。一些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这些效应实际上也改变了我们大脑感受疼痛的模式。而这一观点也在最新发表的《科学》论文中得以佐证。通过对受试者的大脑和脊髓(处理我们的疼痛反应)进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受试者们不仅在口头上声称自己经历了更大的痛感,在生理上他们也的确产生了相似的感觉。


考虑到安慰剂效应的实际疗效,一项小型研究正在调查该效应是否可以被用于疾病的治疗。结果显示这一效应在用于治疗方面相当有前景。通过安慰剂效应的调节,药效相同的情况下服用更少的药物将变成可能。总之,这一研究也会令医生深入考虑用药环境对病人感受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但是知悉安慰剂利用的最佳途径、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减轻反安慰剂效应依然很难。《科学》杂志上的那篇研究也显示了安慰剂的治疗效力也并不是无限的——因为安慰剂潜伏的地方,也藏着反安慰剂的影子。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thegoatjoe

一家过去时的书店

长按上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